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面瘫是轻症还是重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面瘫是轻症还是重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儿麻痹症是什么情况?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因,为滤过性病毒,由庫蚊与黑斑蚊传染。1,在流行性季节在夏秋以7一9月为多见。年龄以10岁以下,尤其在3一6岁发病率及病死率都最高。2,起病急骤,有发热,体温常在38一39C,重者可越过40C,伴有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重者常有惊厥与昏迷。3,体格检查可见颈强直,前囟饱满或突出等,偶尔可见偏瘫,面瘫等等。
急性中毒型痢疾(暴发型),婴幼儿时期的急性细菌性痢疾有时起病有高热,呕吐,谵妄,惊厥及昏迷等症状,若此时尚无腹泻,则易误认为脑炎,故夏秋季节遇到此类病例,须用生理盐水灌肠,检查粪便以确定之,必要时尚可施行腰椎穿刺术检查脑脊液。
2,急性脊髓灰质炎,多见于夏秋,但发病较脑炎轻缓一些,发生惊厥与昏迷者很少,麻痹为弛缓性而非强直性。必要时可作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来识别。
3,急性淋巴细胞性脑膜炎,起病前大都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的历史。脑脊液检查淋巴细胞常在90%以上。预后良好。
你好,小儿麻痹症是什么情况?我们今天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吧!
小儿麻痹症,学名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廨痪。重者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目前尚无有效治疗。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自然界宿主。粪-口感染为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急性期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的粪便是最重要的病毒来源,其中隐性感染者(占90%以上)和轻型无麻痹患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感染之初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也排出病毒,故亦可通过飞沫传播,但为时短暂。病程的潜伏期末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大,热退后传染性减少。患儿粪使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存在时间可长达2个月,但以发病2周内排出最多。一般以40天作为本病的隔离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株的持久免疫力。
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通常为8~12天。而发病后的表现差异很大,可以分为无症状型(又称隐性感染,占90%以上)、顿挫型(约占4%~8%)、无瘫痪型和瘫痪型。其中瘫痪型典型表现可分为以下各期:
1.前驱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多汗、咽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亦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持续1~4天,如病情不再发展而痊愈,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人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数天后再次发热至本期,亦可无前驱期症状而从本期开始发病。患儿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同时有多汗、皮肤发红、烦躁不安等兴奋状态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神经系统体征。小婴儿拒抱,较大患儿体检可见:①三脚架征(tripod sign):患儿坐起时困难,需用两臂后撑在床上使身体形似三角形以支持体位,提示有脊柱强直;②吻膝试验(kiss-the-knee test)阳性:小儿坐起后不能自如地弯颈使下颌抵膝;③头下垂征(head drop sign):将手置于患儿肩下并抬起躯干时,可发现头向后下垂。此时脑脊液已出现异常,呈现细胞蛋白分离现象。若3~5天后热退,症状消失则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浅反射和深腱反射逐渐减弱至消失,则可能发生瘫痪。
3.瘫痪期 临床上无法将此期与瘫痪前期截然分开,一般于起病后的2~7天或第2次发热1~2天后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弛缓性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多无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少见。根摒病变部位分为以下类型:脊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
4.恢复期 一殿在瘫痪后1~2周,肢体远端的瘫痪肌群开始恢复,并逐渐上升至腰部。轻症者1~3个月恢复,重症者则需更长到间。
5.后遗症期 因运动神经元严重受损形成持久性瘫痪.1~2年内仍不能恢复则为后遗症。受累肌群萎缩,形成肢体或脊柱畸形。
该病的并发症也较为严重:呼吸肌麻痹者可继发吸人性肺炎、肺不张;尿潴留易并发尿路感染;长期卧床可致压疮、肌萎缩、骨质脱钙、尿路结石和肾衰竭等。
鉴于本病目前并无有效治疗,因此给宝宝进行预防是尤为关键的。务必记得按时带宝宝到相关地点进行口服糖丸进行预防,具体方法如下:
1、主动免疫 对所有宝宝均应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进行主动免疫。基础免疫自出生后2月龄婴儿开始,连服3剂,每次间隔1个月,4岁时加强免疫一次。还可根据需要对<5岁的儿童实施基础免疫外的强化补充免疫接种。
2、被动免疫 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0.3~0.5ml/kg,每日1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重要的事情再次提醒:家长朋友们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记得宝宝出生后2、3、4月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进行主动免疫,4岁时加强免疫一次。祝愿所有的宝宝们都健康快乐成长。
小儿麻痹症
又叫脊髓灰质炎,是病毒感染宝宝的脊髓、脊神经后引起的疾病。1至6岁宝宝最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宝宝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疫苗进行预防。
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的前驱期:发热、纳差、多汗、乏力、烦躁可伴咽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等前驱期持续1-3天如到此为止即为顿挫型瘫痪前期:前驱期热退后1-6天体温再次上升(双峰热)出现头痛、肌肉痛、感觉过敏、多汗、颈项强直等瘫痪期:热退后出现不对称性驰缓性瘫痪以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瘫痪特点为近端大肌群受累较远端肌群重感觉存在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可有颅神经麻痹或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脑炎表现-
1.前驱期有发热、乏力、全身不适、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肠炎症状,持续1~4天。
2.瘫痪前期可在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6天再次发热(双峰热),而至本期,或由前驱期直接进入,或以本期直接起病,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克氏征阳性等,同时常有全身肌肉疼痛、多汗等。
3.瘫痪期多于病程2~7日,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至体温正常后停止。瘫痪有以下几类:①脊髓型:最常见,呈不对称弛缓性瘫痪,多为下肢,其次上肢,颈背肌、隔肌、胁间肌亦可瘫痪,近端大肌群较远端小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感觉多不受影响。
②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病变主要在延髓及桥脑,可有颅神经麻痹,呼吸中枢麻痹,血管运动中枢麻痹等,并出现相应症状。
③脑型:较少见,有病毒性脑炎表现。
④混合型:以脊髓型合并脑干型较多见。
4.恢复期一般恢复顺序是先四肢远端小肌群,后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随之出现,开始恢复较快,6个月后减慢,多数一年内恢复。
5.后遗症期某些神经细胞损伤严重,相应肌群功能不能恢复,就会长期瘫痪,肌肉随之萎缩,肢体出现畸形如脊柱侧弯,足马蹄内翻或外翻,手下垂等。
小儿麻痹一般指脊髓灰质炎,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俗称小L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原因分析:造成小L麻痹的原因有很多,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总之前者多余后者。比如说,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不同肌肉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瘫痪,而支配足内翻的肌肉未瘫痪,造成足两边的力量不平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面瘫是轻症还是重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面瘫是轻症还是重疾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