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胆囊息肉能买终身防癌险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胆囊息肉能买终身防癌险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直肠息肉一定是癌症吗?
同学来电话,语气中带有惶恐不安。大便带血多日做的肠镜检查,距离肛门口大约20cm有一息肉样隆起,带蒂,表面光滑……,而息肉往往与肠癌有扯不清的关系,这就让人非常担心了。
息肉,就是人体空腔的部位隆起了一块组织,简单点说也是“肉疙瘩”,长在鼻腔内就是鼻息肉,长在胃内就是胃息肉,长在肠内也就是肠息肉么。
医学研究发现大约80%-95%的肠癌都是由息肉发展而来,大概经历了炎症、增生、腺瘤样息肉、原位癌、浸润癌的“漫长”过程。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大多都发生在5-15年中,平均10年左右,不包括腺瘤之前炎症、增生的过程,且这些病变不一定发展至腺瘤,而腺瘤一般最终是会发展到癌的。
肠息肉形成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比如爱吃红肉、少吃粗纤维蔬菜,抽烟喝酒的人也容易发生肠息肉,还可能与胆汁代谢紊乱(胆囊切除、胃肠手术等术后)、便秘腹泻、炎性肠病以及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肠息肉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多是腺瘤性息肉,而非肿瘤性息肉有错构瘤性、增生性、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腺瘤性息肉最常见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
大约50%的肠息肉病人没有任何症状,多是肠镜检查后发现。息肉最常见的症状有便血,量一般不多,时有时无。也可能发生粘液便,隆起的肠粘膜面积增大所致,还可能有些腹痛、下坠的感觉。
肠镜发现息肉,一般情况下都需要病理活检确定性质,有些小的、炎症明显的息肉也可不活检。
哪些肠息肉最有可能是恶性的呢?
1、息肉直径越大恶性的可能性越大!直径≤1cm且有蒂恶性率不超过1%,而直径1-2cm的息肉恶性率大概是10%,若直径超过2cm恶性率就要50%左右。
2、肠镜活检多是抓取一部分组织,若管状腺瘤的恶性率小一些,若是绒毛状腺瘤的恶性率就要大一些,资料显示大概20%-60%,而管状、绒毛状混合性腺瘤恶性率居中。
3、基底范围广,无蒂的息肉恶性率要大一点。
息肉处理有内镜治疗、楔形切除等方式,内镜治疗为主,有粘膜切除术和粘膜下剥离术两种,粘膜下剥离术能完整切除息肉。
息肉切除后复发率非常高,1年内约有40%的病人复发,2年内达到80%左右,因此复查肠镜是必须的。多久复查呢?需要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癌变风险以及切除情况来决定,必要时几个月就得复查。
总之,息肉的种类有多种,可能有症状,也可能没有症状,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大多没事,而腺瘤性息肉多在5-15年内发生癌变,肠镜是发现息肉最可靠手段,病理是确定息肉性质的金标准。我是@刘永毅医生 ,感谢您的阅读!
直肠息肉一定是癌症吗?这个问题不用问吧,直肠息肉当然不一定是癌症啊。
那直肠息肉与癌症胆个什么关系呢?其实,息肉不过是肠粘膜表面隆起的一种增生物,息肉有腺瘤性息肉,还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等,其中除了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风险,其实息肉还是相对安全的,所以,腺瘤性息肉可以说是癌前病变,要积极处理,尽早摘队或切除。当然,也不是说腺瘤性息肉都一定会最终癌变,事实上大多数不会癌变,癌症风险主要要看腺瘤的大小、数目、组织病理学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等,以及当事人的性别和年龄家族史等。但不管怎样,如果肠镜活检病理为腺瘤性息肉,还是建议尽早处理掉。
那是不是息肉切除了,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用担心得肠癌了?当然不是啊,不要说得过肠息肉,那怕是没有过肠息肉的人也不能高枕无忧。得过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即便是切除了,也不等于就可以高枕无忧,同样要定期随访,定期复查。当然复查随访时间,不是所有人都一样,比如,如果得的腺瘤性息肉是单发的而且带蒂的息肉,或者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这种通常较为低危,那么治疗后1年复查就可以,以后根据情况调整复查间隔时间。而如果是多发腺瘤性息肉,而且较大(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是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或者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那么就较为高危,这种情况要加强监控复查,复查频次要更密,比如治疗后3~6月内就复查肠镜,以后看复查情况来调整复查频次。
随着消化内镜检查技术的普及,诊断为肠息肉的机会越来越多。那么肠息肉一定会发展成癌症吗?发现肠息肉应该怎么办?如何预防肠息肉复发呢?下面老刘就和大家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
什么是肠息肉?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于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都用息肉来描述。
肠息肉会癌变吗?
并非所有肠息肉都会癌变。按病理类型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错构瘤和其他类型的息肉。其中,腺瘤又可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一般地说,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错构瘤基本上不会发生恶变,医学上将其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腺瘤发生恶变的可能性为 10%~20%,被称为肿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是管状腺瘤的数倍至数十倍。
发现肠息肉应该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内镜检查只要发现息肉原则上都要内镜下切除。目前各大医院多采取内镜下息肉摘除技术,高频电切除法,此法既能切除息肉,又能止血,同时一次可切多颗息肉,以后可重复实施。通常治疗肠道小息肉主要采用氩离子激光烧灼或高频电圈套切除法,创面较小,很少引起出血、腹痛等并发症,治疗体积较大或范围较广的息肉,常需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
肠息肉治疗后,会复发吗?
肠道息肉摘除后,有一定的复发可能性。研究数据显示,肿瘤性息肉摘除 1年及 3 年后的复发率分别为 28%~ 42%,因此,有肠道息肉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复查肠镜。小的增生性息肉应视为正常现象,第一次复查可在治疗后 2~3 年进行;有 1~2 个直径小于1cm 的腺瘤者,应在治疗后 2 年内复查肠镜;有 3个或 3 个以上腺瘤,或腺瘤直径大于1cm,抑或病理检查显示有绒毛状结构或伴不典型增生者,治疗后每年都需复查肠镜;若在一次检查中发现 10 个以上息肉者,应在治疗后半年内复查肠镜;接受粉碎性切除无蒂息肉的患者,应在治疗后 2~6 个月内复查,随后视复查结果,制订个体化随访方案。
怎样预防息肉复发?
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使致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长期大量饮酒,免疫功能低下也可引起肠息肉发病率高。因此通过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可预防息肉复发,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作用时间减少,息肉发病率随之降低。目前也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可以预防息肉的复发。所以对肠道息肉患者而言,定期复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是最佳选择。一般地说,非肿瘤性息肉每 2 年左右复查一次,肿瘤性息肉应尽可能摘除,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胆囊息肉能买终身防癌险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胆囊息肉能买终身防癌险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